當1月份國內空調市場的出貨量以同比高增長之勢開啟2024年行情的時候,彼時恐怕很多廠商都沒有想到,過去一年來內銷市場會表現得如此跌宕起伏;但曲折的過程并沒有成為行業總量再攀新高的阻力,行業出貨總量就是在一聲聲的哀嘆中居然創下了一個歷史新高。
據初步統計,2024年國內所有空調制造工廠在內銷市場的出貨總量歷史性地首次突破了一億套,同比增長幅度大約為5%,連續兩年來都呈同比增長態勢,但是如此喜人的勢頭并沒有體現在每個企業身上,尤其是中小品牌及渠道層面,反而感受到了市場不增長乃至下滑的寒意。出貨量增長的疑云恰恰反映出行業當下的另外一個趨勢,那就是品牌格局正在加劇集中化。
哪些月份在增長?
經過去年下半年連月的下滑之后,2024年初總算是開了好頭,1月出貨量以50%以上的增長開始了一段曲歌高昂的走勢,除去2月份因為春節長假影響了排產,3月份和4月份的出貨量依然增長,然而從5月份開始,一段讓所有廠商苦不堪言的低迷行情也由此開始。
尤其是在“6.18”期間,零售端難言增長,出貨量大幅下滑,更為重要的是,一場史上罕見的價格戰降臨在國內市場。與以往任何一次價格競爭不同,2024年在旺季市場的價格戰,幾乎所有品牌都卷入了其中,包括頭部企業。
在6月份的時候,內銷端的庫存量達到了一個歷史性的頂峰,當時行業內工業和流通渠道內的總庫存量超過了6000萬套,一方面行情前期出貨量高增長,擴大了渠道蓄水量;另外一個方面,零售端的表現實在是差強人意,同期工程機市場也是陷入低谷,庫存量持續攀升是不可避免。
轉折點出現在9月份,之前一直屹立在輿論潮頭的以舊換新政策終于在國內各個區域全面落地,并演繹成國補,一場蕩氣回腸的高增長行情驅散了籠罩在行業頭上的烏云。
也正是從9月份開始,國內空調市場受國補政策拉動,出貨量終于走出前面幾個月的低谷,之后的四個月的出貨量都呈現出高增長態勢,政策這只看得見的手對市場需求起到了關鍵性的刺激作用,進而讓整個2024年的出貨量在月度分布上畫出了一條美妙的微笑曲線。
哪些品牌在增長?
如果行業出貨總量在品牌格局的分布上看,會發現大品牌、知名品牌的占比還在提升。就在2024年12月26日,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發布了小米科技科技家電年終小結,該小結明確提到,2024年小米在空調業務上的同比增長率達到了66%。
小米空調的增長帶動了其主要代工工廠出貨量猛增,也因此長虹空調工廠制造量數據顯得非常耀眼,包括位于安徽滁州的創維空調制造企業的產銷量也在逐步攀高峰。小米也攪動了整個行業競爭格局、價格體系的大變動,受動態演變的競爭博弈影響,2024年內銷市場的出貨均價再次下滑,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企業和商家感到步履維艱的原因之一。有些企業哪怕是實現了出貨量增長,卻沒有因此而增利。
頭部企業在行業中的占比也在提升,這與以舊換新國補政策強有力的執行密不可分。由于政策規范了入圍資格的工廠和商家,使得擁有優質渠道網絡的品牌更富有競爭力,而大品牌本身在國補政策中的受惠面及其力度也很大。
大量的中小企業缺乏大渠道、大流通平臺商的支持,以舊換新國補政策的深度貫徹,反而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這在四五級市場更為明顯,此類市場既沒有大商家,是中小企業和品牌的核心區域,很難獲得以舊換新國補政策的助力。
當然,也有一些中小制造企業的出貨量在增長,這些在出貨量上出現增長的中小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新近兩年才剛剛投產,歷史基數低,實現增長的難度不大。
哪些渠道在增長?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率先獲得國補資質、并在當地市場擁有著一定的商業品牌影響力的渠道商和經銷商的增長較為明顯,當然,這些商家本身還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能夠承接得住前期國補執行過程中的墊資窗口期。
很多追求極端低價的流通商在2024年也實現了增長,有些商家在難以獲得國補優惠的狀況下,索性就把極端低價作為了核心訴求,沒有不被降價一分錢打動的消費者,這在提貨層面同樣適用。只是,這種增長的持續性、穩定性還有待觀察。
2024年還有一個現象,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商家躬身投入OMO模式,積極探索新型商業化路徑,主動尋找流量集中的平臺,以直播帶貨等等方法,擴大自身的出貨面或零售面,進而實現了同比增長。
需要指出的是,在2024年出貨量出現增長的表象下,隱藏著很多的危機,被政策刺激提前釋放需求,使得后期的增量空間越來越小;不斷下探的價格使得廠商的盈利能力越來越弱;不斷提升的品牌集中度使得大量的中小品牌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空調的產業生態并沒有因為2024年出貨量的增長而得到改善或優化,相反,整個行業在2025年將面臨著巨大的再增長壓力。
來源:艾肯網
上一篇:冰雪大世界盛大開園,美的空調橫跨50℃打造“東北夏威夷”
下一篇:no next
推薦產品
在線留言